锻件塑形后性能往往 “跑偏”,或脆或软,得靠热处理 “矫正”。这几种常用方法,能精准拿捏金属脾气。
退火:给锻件 “解压”
刚锻完的零件像绷紧的弦,内部应力密布。退火时将其加热到临界温度(如碳钢 727℃),保温后缓慢冷却,相当于给金属 “松绑”。低碳钢退火后硬度从 180HB 降至 120HB,方便切削;高碳钢退火能让碳化物均匀分布,为后续加工铺路。

正火:让组织 “列队”
锻件内部晶粒杂乱时,正火来帮忙。加热后空冷,冷却速度比退火快,能让晶粒细小整齐。汽车连杆经正火,硬度达 150-200HB,加工性和稳定性兼顾,还能消除铸钢锻件的网状碳化物,避免使用中断裂。
淬火 + 回火:平衡硬与韧
想让锻件强硬又耐冲击,这套组合拳必用。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后骤冷(水或油冷),硬度飙升至 50HRC 以上,但太脆。回火来调和:低温回火保硬度,适合刀具;中温回火让弹簧能弯能弹;高温回火的螺栓强韧抗冲击。
表面淬火:局部 “镀硬壳”
齿轮、火车轮只需表层耐磨,表面淬火是妙招。高频加热表层后速冷,表层硬度达 55HRC,心部保持韧性,既抗磨又不易断。
选对方法,金属零件才能性能达标。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实用?评论区聊聊~